飞速中文网 > 军事小说 > 重生康乾做帝师 > 第八章 运河上的那些事(一)

第八章 运河上的那些事(一)

    尽管李宝忠和李金生还能扯上一点亲戚关系,但整个小李村七成的村民都来于同一个老祖宗。经过时间的变化,许多人的关系早就已经淡了。毕竟小李村虽然不大,但好歹也有上百户人家,有人口七百多人。这其中有七成是李氏族人,算起来有将近五百人左右,这么庞大的一个基数下远亲也就算不了什么了。

    不提下面人的各种变化,反正黄义德的官场生涯就这样开始了。由于自己一开始不熟悉闸官的各项公务,一开始的时候,黄义德整天都在清水闸上转悠。

    清水闸附近的这一段水域的水流比较平稳,而且水量也比较充沛,所以他现在的主要任务还是看护清水闸的闸关。平日里每天都有商船和官船经过清水闸,一开始的时候黄义德还是有些新奇的。但时间长了,发觉其实也就是这样。

    这京杭大运河从杭州开始一直蜿蜿蜒蜒的通向京城,途经浙江、江苏、山东、直隶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据说有3600里之遥。


    这京杭大运河最早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例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而服务的。

    直到隋王朝的时候,在天下统一之后就做出了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其动机已超越了服务军事行动的目的。因为此时天下已统一,隋朝开挖运河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北方的经济比南方进步。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400多年的混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此相比,南方经济获得迅猛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隋统一全国后,格外重视这个地区,但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不论是中央朝廷还是官僚贵族或是北方边境。同时,长时期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

    隋朝开运河当然不仅仅只有经济方面的动机,更重要的还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毕竟封建王朝实行的是家天下的统治,维持的还是王朝的控制力。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世族大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力量相当强大。隋朝统一后,他们仍依恃其强大的势力,企图与中央政权抗衡。这一尖锐矛盾在江南地区一直存在,使隋政权面临严重威胁,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同时,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心腹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地区的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隋以后的历朝历代,至清朝后期,无论是大一统时期政权,还是分裂时期的政权,都注重运河的疏凿与完善,其动机无外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充分利用运河漕运。以运河为基础,建立庞大而复杂的漕运体系,将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输往都城所在地,成了中华大地统治者主要手段之一。运河的修复改道,其缘由亦是现实中运河常常的淤堵以及不同政权的都城位置变化。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干线。

    看着运河宽阔的水面,放眼望去像一条巨龙一样朝北方不断延伸过去。这是一种多么庞大的气魄啊!想当年隋炀帝心太急,妄想毕千古奇功于一朝,结果运河通了,但隋朝也就灭了。虽然开挖大运河不是隋朝灭亡的唯一原因,但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了。

    在公元七世纪初的时候,隋炀帝当上皇帝之后就迁都洛阳。他为了控制江南广大的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能够运往洛阳。于是就在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大业元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之后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



第八章 运河上的那些事(一)  
挖井人推荐:  极品老爷车  盗墓修仙  
随机推荐:  重生1990之隐形富豪  四重分裂  斗破之无上之境  重启全盛时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搜"重生康乾做帝师"
360搜"重生康乾做帝师"
语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