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黄义德觐见!”随着太监的一阵阵叫声由远及近的传了过来,黄义德终于有幸见到了康熙皇帝本尊。文师阁 www.wenshige.com
许多不了解明朝和清朝政体运转的人,往往被小说和电视剧所描绘的场景所误导,以为当皇帝的,不管有事儿没事儿,天天早上五更都要离开热被窝和妃子的怀抱去金銮殿"上朝"。其实写小说的作家和电视剧的这些编导,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皇帝是怎么处理朝政的,一遇到有国家大事要商量,总是把皇帝请到金銮殿上去"临朝听政".其实,明清皇帝办公,根本不在金銮殿。
北京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名为“金銮殿”,是明代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建成的。初名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更名为“皇极殿”。“皇极殿”一直沿袭使用到清代第一个皇帝顺治帝,顺治帝二年始改称为今名的“太和殿”。其实,这所谓的金銮殿根本不是皇帝上朝处理国政的地方,而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实际使用次数很少。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开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关于皇帝上朝的地点,其实不在太和殿,纵观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上朝,称御门听政,而当有比较紧急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则在乾清宫召见大臣,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上朝的地点也是在养心殿。
而且清朝一开始也没有一早就聚集官员站班议事的制度,而是由内阁向皇帝汇报政务。总的说来,不过是让皇帝知道一下而已,大权实际上都操在内阁大臣手中。当时未成年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早起还要上学,因此召见或者觐见,都安排在皇帝放学之后、午饭之前。
如果有重大政务,则随时召见,地点并不固定,一般选择就近召见。康熙成年之后,沿袭明制进行"御门听政",冬春季早上六点,夏秋季早上五点,先在乾清门,后来改在太和门听取官员汇报。这倒是有点儿像是早朝。像康熙年间着名的抗击沙俄的雅克萨之战、平三藩等重大决策,其实都是在"御门听政"中决策的。康熙、乾隆之后的帝王逐渐疏懒,到咸丰年间,"御门听政"就完全废止了。
这次康熙皇帝是在传说中的南书房接见了黄义德。这南书房本是康熙皇帝读书的地方,俗称南斋,后来命侍讲学士张英﹑内阁学士高士奇到南书房上班当值,从此开始了选取翰林文人入值南书房的历史﹐即内廷词臣直庐。翰林入值南书房﹐初为文学侍从﹐随时应召侍读﹑侍讲。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论经史﹑谈诗文。皇帝每外出巡幸亦随扈。皇帝即兴作诗﹑发表议论等皆记注。进而常代皇帝撰拟诏令谕旨﹐参预机务。在这个过程中,南书房已经逐渐从一个康熙皇帝读书的地方演变成为了清朝一个重要的内廷官衙。这次康熙皇帝在南书房接见黄义德,也算是看重他的表现。
进入南书房之后,黄义德只是偷偷的瞄了上面一眼。发现一个身穿龙袍的老人坐在上面的龙椅上,几个太监站在旁边,还有几个官员站在左右两边,看来是南书房的官员。
看了一眼之后,黄义德也不敢多看了。他低着头快步上前,然后双手一个打千,立即跪下三呼万岁。
“微臣黄义德拜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爱卿平身。”
“谢皇上。”
“黄义德你抬起头来让朕好好看看。”康熙的话让黄义德有些受宠若惊。这可是皇帝啊!
黄义德抬起头来,这下子他终于看清康熙本人的样子了。康熙皇帝面相清瘦,神情威武。不过脸上的确有一些坑坑洼洼的小坑,难怪历史上会给他起了一个康麻子的外号。这是他小时候得天花时留下的疤痕,多多少少破坏了他的一点形象。不过他做了四十八年的皇帝,居其位,养其气,这一身的贵气那是扑面而来。当然,这也可能是黄义德的一些
第六十九章 连升5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