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的出现,抵定了胜局!
裴旻精心为突厥准备的包围圈,也正式生效。
八万突厥让唐军、回鹘军的骑兵困在了包围圈内。
裴旻也接管了三军的指挥权,他并没有选在将突厥困死,而是围三缺一,向突厥部发起三面围攻。
突厥的左贤王阙特勤已经阵亡,他们的可汗默棘连、谋主暾欲谷趁乱逃跑,缺乏有效的指挥。
他们进行了微弱抵抗之后,大部队沿着裴旻事先敞开的缺口向参天可汗道混乱溃退。
裴旻、承宗彼此领着各自的兵马不疾不缓地追在后面,逼迫突厥部的败兵不停地拼命逃跑,直至精疲力竭,无再战之力,这才从容发起总攻。
以最小的伤亡,近乎全歼了这股突厥兵马。
是役,唐军损兵七百,前后共斩首一万三千余,回鹘则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伤亡高达一万六千余,尤其是他们的前军,几乎给打残了。
至于突厥,自不用说,几乎全军覆没。
这里面有一个小小的前奏。
就在突厥精疲力竭,裴旻准备下达总攻命令的时候,特地问了承宗一个问题:“这些俘虏应该如何处理?照我的意思,全部杀了了账。不过,此战能够得胜,族长功劳卓著。我裴旻不是小气之人,这些羔羊,听凭族长吩咐。是杀是收,你一言而定。”
裴旻这话直接让承宗原本悔青的肠子,直接给扯直来了。
承宗现在最想干的事情就是给自己几个耳刮子,欲哭无泪的道:“那就杀了吧!”
他说这话的时候,心在滴血。
却不知,这就是裴旻的目的。
裴旻对于大唐、回鹘之间的关系,看的很透。
大唐需要一个代理人,一个“盟友”,为他提供战马,稳定北疆安稳。
以目前的北地情况来看,回鹘是最佳的选择。
但是国与国之间一个问题永远避免不了,没有人愿意当一辈子的小弟,也没有人愿意当一辈子的老二。
现在回鹘对大唐毕恭毕敬不假,但随着回鹘的实力越来越强,或者大唐遇到什么问题,实力变弱,他们必然会起异心,这是不可抗拒的因素。
因故裴旻一直在考虑其中的度,不能让回鹘崛起的太快,亦不能让回鹘元气大伤无力北方称雄。
两者皆不符合唐朝的利益。
裴旻看出了承宗急于求战的野心,他是想凭借自己的实力,击败突厥残部,然后尽收突厥俘虏。
突厥俘虏都是骑射好手,只要给他们一口饭吃,给他们一匹马一张弓就是一个战士。
一但回鹘收编了突厥降卒,那他们实力将会膨胀到一定程度。在大唐的支持下,实力疯涨的他们能够轻而易举的取得北地的霸权。
这得到的太容易,往往不懂得珍惜。
理想的结局是在大唐的帮助下,回鹘“艰难”的取得了霸权。
在这“艰难”的过程中,大唐不断的支持回鹘各种物资,而回鹘也廉价的用牛羊马匹互换……
如此才能将利益最大化。
无论如何,裴旻都不想见到回鹘吞了突厥这种情况出现。
因故裴旻故意刺激承宗,好心的劝说他,合两军之力,一起对付突厥残兵。实际上他就是要承宗产生危机感,让他有一种裴旻想要跟他们分一杯羹的念头。
承宗果然动了独吞之念,面对突厥的布阵,不愿意等唐军的到来,急于求成,忽略了细节。
裴旻身为旁观者看出了突厥的异样,虽说他算不到突厥到底有什么诡计。可是他知道,用兵最大的忌讳急躁,一急,必然出事。
回鹘的优势是骑兵,要是换他来指挥,他会让三千骑兵做试探攻击,远远放箭,突厥一旦逼近立即后退,利用机动性探察对方的目的。
完全可以用最小的伤亡,察觉出绊马坑的存在。
只要避开绊马坑,以四万余骑兵打八万不擅于步战的突厥兵,那就是轻轻松松的。
裴旻这里故意不说,当了一个事后诸葛亮,目的毫无疑问的是为了消耗回鹘的兵力,让他们没有实力吞下突厥的俘虏。
如今经过苦战,回鹘损兵一万六,若加上伤患,几乎失去
第三十九章帮着数钱的回鹘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