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是做檄文的专家,并且是建安时代最有职业精神的檄文专家——前两天还帮着袁绍骂曹操,过两天又帮着曹操骂袁绍。还都写得特别好,没脸没皮的。
官渡之战前,陈琳曾经为袁绍写过一篇骂曹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写得极其激烈精彩。他从曹操的祖宗三代开始骂起,把人家父亲来路不明(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宦官,父亲曹嵩是领养来的),花钱买官的事情全抖露了出来。给曹操定位为“赘阉遗丑”,这话说得相当难听。又说他残害忠良,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有甚者,连曹操设立专门的盗墓官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去挖坟掘金子的事情也一起八卦了出来。把曹操写得就是个卑鄙下流的王八蛋!袁绍看着那篇文章心里暗喜:最好曹操看到这篇文章吐血三升,不战而亡算了。
看到这篇文章的曹操并没有立坠马下(像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一样),反而一身冷汗,神清气爽。更重要的是,陈琳先生的檄文治愈了天下第一神医华佗先生都无可奈何的头风症。
曹操从此对陈琳害了相思病。
原以为是心中好之,口不能言,却不想袁绍死了之后俩儿子袁尚、袁谭不争气,玩窝里斗把自己给玩得两败俱伤,结果被曹操坐收渔翁之利。
陈琳也落到了曹操手里,绑在军前,命在旦夕。
因为那篇著名的檄文,曹操的幕府里一片喊杀声。曹操沉默了一会儿,命人将陈琳拉上来审问道,你骂我就算了,干吗这么过分把我祖宗三代也牵扯进来?
陈琳的职业精神开始发光。所谓职业精神,就是如阿庆嫂一样,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袁绍是靠不住了,只能靠自己。彼时,他正一身冷汗,早已忘记了檄文中对曹操的一腔鄙视,低头哆嗦道,那是我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我吃着袁绍的俸禄总不能光吃饭不干活啊!
陈琳的职业精神却让曹操大为高兴。因为这种人最好对付:要想收服一个人,喜欢钱的给他钱,喜欢女人的给他女人,而陈琳先生如同到处跳槽的职员一样,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陈琳先生的履历是异常丰富的。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外戚何进的办公室主任。灵帝驾崩之后,东汉王朝的政治中心真空,大权被何进独揽。何进原想和袁绍一起把宦官都逮起来杀了,却又不敢,于是把西北军的大军阀董卓招到了洛阳。何进原想借刀杀人,没想到救兵董卓还没来,自己先被宦官张让给杀了。于是陈琳便又从何进那里投降了董卓。后来,陈琳看着董卓在洛阳烧杀抢掠没前途,便又往冀州投奔了袁绍。
虽然兜兜转转,可陈琳的几份工作做得倒都不错:当初陈琳是力主何进速诛宦官的,何进若是听了陈琳的最后也不会身首异处。他替袁绍给曹操写的檄文文气充沛用典繁复,很有可观之处。曹操是个很实在的人,既然工作做得不错,就继续给他活儿干。陈琳先生有一般文人所没有的好处:他实在,没有那么多清规戒律,写命题作文更是一流,完全符合文化商业化的标准。
曹操于是给了陈琳一个司空军师祭酒的位置,把他放到了他的参谋群中,和同为建安七子的阮瑀同管记室:没事的时候做书记官,有事的时候专写檄文。
逃过一劫的陈琳立刻投桃报李,笔耕不辍,显示出了他的多产:
曹操伐孙权,陈琳挥笔一蹴而就。这一下曹操的形象焕然一新,变成了一个审时度势、“顺风烈火”、战无不胜的天才战略家,连上天都保佑他“利尽四海,兵不钝锋”。而对比之下孙权就是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傻乎乎的连菽和麦都分不清,无知又狂妄,不过凭着长江天险苟延残喘。只要曹操一来,后果定是“大兵一放,玉石俱碎,虽欲救之,亦无及已”。
这同样是一篇历来史家称赞的著名檄文,因为它把檄文的几个要素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说我方强大、清明,对方暴虐苛刻,我强敌弱;二说我方尽占天时地利;三说我军必胜,敌军必败。陈琳写文章是很厉害的。好比现在的专栏作家,不需要有感而发,只要手熟了套模板,一样是好文章。他为曹操写的《为曹公做书与韩遂》居然是在马背上写成的:大军待发,总得寻个由头,就少一篇檄文!于是曹操便招来陈琳。笔墨送上,陈琳文不加点,一气
陈琳 打工仔,必须要没脸没皮